全国体育产业工作会议河南获多项表彰

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工作会议于4月26日-27日在广西南宁召开,会议对“十四五”以来体育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并部署了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本次会议,国家体育总局对体育领域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贷款贴息工作突出和成效显著的河南省体育局等9个省(区、市)进行了通报表扬,发布了包括河南翔宇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49家体育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名单,国家体育总局、文化和旅游部对焦作市陈家沟太极拳文化旅游区等14家“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进行授牌。

一系列荣誉不仅反映了近年来我省体育产业工作在多个领域取得的成绩,也折射出河南发展体育产业的“多维努力”。

据了解,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产业工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发展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建设体育河南”,省政府先后印发《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建设体育河南实施方案》,对体育产业发展做出规划,明确了到2025年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2500亿元的总体目标。

在此背景下,河南体育产业工作立足职能职责,积极担当作为,在工作大局中找位置,在疫情困境中谋发展,推动我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省体育局体育产业处处长吕大利介绍,近年来我省发展体育产业主要着力在几个方面——

服务大局抓落实。一是落实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以体育旅游为抓手,促进体旅融合发展,新乡市南太行旅游度假区、焦作市陈家沟太极拳文化旅游区被国家体育总局、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洛阳栾川滑雪基地入选国家体育总局、文化和旅游部第二批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二是落实“万人助万企”工作要求,积极开展体育领域设备购置与更新贷款贴息工作,与省建行等金融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帮助体育企业解决融资问题。

夯实基础谋长远。一是强化规划引领,印发了《河南省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竞赛表演、武术等产业发展规划;二是探索推进体育标准化工作,选取群众基础好、参与范围广、社会影响大的体育服务项目进行地方标准立项申报,儿童体能(体适能)机构建设与服务规范获准立项;三是完善制度,印发《河南省体育产业基地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示范单位的评审和动态管理机制。

与此同时,省体育局还成功举办2022首届河南体育产业博览会、“资源共享•供需对接”体育产业资源对接会等,填补了我省体育展会的空白,拓展了体育产业业态,搭起供需对接的平台;发放健身消费券,做好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工作,有序恢复开展赛事活动,落实公共体育场馆免低收费政策,多措并举促进体育消费。

据介绍,2021年,我省体育产业总规模为1448.79亿元,增加值为574.96亿元,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为0.98%。综合分析之后,我省体育产业总规模和增加值的全国排名应该在第十位左右。

从全省区域发展布局看,郑州、洛阳产业种类齐全,发展较快,郑州贝体、河南芳腾、瑞火体育等体育服务企业经营已辐射全国,晋安科技、英格瑞、富隆特等体育制造企业规模较大;沿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一带,体育旅游与赛事经济相融合,发展较快;商丘市通过引进舒华、安踏等全国知名企业,体育制造业形成一定规模;濮阳的极限运动产业、安阳的航空运动产业、郑州和焦作的武术产业,已形成区域特色产业。

“总体上看发展现状,一是我省体育产业规模持续增长,但依然偏小,增加值占我省GDP的比重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体育服务业在总量中的占比逐年增长,但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培训等受疫情冲击较大,恢复尚需时日;三是政策规划不断完善,但尚未形成合力,落地见效较慢;四是市场主体总量不断壮大,但抗风险能力较弱,辐射力影响力需要加强;五是体育消费人口不断增加,但人均消费偏低,仍以实物型消费为主,参与型、观赏型消费薄弱。”吕大利说。

河南体育产业的下一步工作谋划如何?吕大利表示,体育产业行业具有市场化程度高、中小微企业多、民营企业占绝对多数的特点,根据行业特点,结合我省体育产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将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精神,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加强规划引领,遵循市场规律,规范市场秩序,服务市场主体,培育体育消费,支持和规范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积极投资体育产业,供需两端发力,促进体育产业“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努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