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和我谈蓝海丨张志勇:推动具身智能产业培育集群化
顶端新闻·河南手机报记者 牛恒烜
1月17日上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河南省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省人民会堂隆重开幕。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张志勇,对“人工智能+”发展充满信心。今年他的提案聚焦具身智能产业,希望可以通过开展创新应用试点等多措并举,推动具身智能产业培育集群化。
张志勇介绍,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它是一种基于物理身体进行感知和行动的智能系统,是AI智能体与机器人本体相结合的产物,其具有代表性的形态是人形机器人。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近年来,我省在机器人、大模型、数据标注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具身智能产业基础,集聚了50余家产业链上中下游重点企业,涵盖整机产品、关键零部件、专用软件、机器人本体、系统集成及应用。
目前,全省已形成以郑州为核心、多地协同发展的人工智能产业格局。截至2023年,全省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达到500余家,产业规模突破600亿元。
但在实际调研中,张志勇发现,我省在具身智能产业体系完整性,以及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比如,各地相关政策亟待落地实施,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创新有待加强,产业链有待完善,人工智能内生安全标准化与伦理合规性机制也急需建立。
为此,张志勇在提案中建议:
一是积极用好政策体系,开展创新应用试点。引导郑州、洛阳、新乡、许昌等地市,进一步细化具身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路线图。充分发挥各地市比较优势,分工协作,错位发展。积极开展“人工智能+”落地行动,聚焦智能制造、安全生产、仓储物流、智慧种植、智慧养殖、智慧文旅、医疗健康、智慧教育、智慧交通等具身智能九大应用场景,开展创新应用试点行动。
二是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创新发展瓶颈。针对性地加强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强化核心零部件供给能力,强化具身大小脑技术和具身软硬件协同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推动支持省属高校在复杂非线性控制、自主无人系统、大模型攻击对抗防御等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投身大产业、拥抱大市场。
三是强链补链延链稳链,有力推动产业培育集群化。鼓励各地区、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发挥郑州、洛阳、新乡等地科创资源优势和豫信电科、中原动力等重点企业带动作用,打造创新策源地、成果转化试验地、产业发展集聚地,深化具身智能“一核多点”产业发展格局。打造整机引领区,布局培育零部件协同区,建设智能系统赋能区。支持各地结合产业特色优势,培育发展配套产业,促进核心部件国产化进程提速。推动具身智能产业与大数据产业、元宇宙产业等融合发展。
四是强化标准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安全治理效能。标准规范方面,加快建立我省人工智能内生安全和具身智能机器人通用技术标准体系。法律监管方面,明晰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应用规范,明确具身智能机器人的伦理问题和责任归属,制定相关伦理标准和法律法规。同时,关注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对劳动力变化、人机关系、社会反应的影响,有效把握具身智能发展中的人类自主性和独立性,通过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公众对具身智能技术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