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廉吏丨疾恶如仇的赵广汉
“广汉为人强力,天性精于吏职。” ——《汉书》
生平简介
赵广汉(?—公元前65),字子都,涿郡蠡吾(今河北博野)人, 西汉一代名臣。曾任颍川太守,是公认的中国古代十大清官之一。
廉洁故事
为正风肃纪,发明“举报箱”
公元前73年,赵广汉被汉宣帝任命为颍川太守。到任不久,他便发现许多土豪劣绅结党营私,地痞无赖称霸一方,没人能治,被欺压的百姓根本不敢公开来官衙告发。为了打击歪风邪气,正风肃纪,赵广汉受存钱罐的启发,令窑工烧制出形状如瓶的器皿,有小口可投放简牍,可入而不可出,挂在官衙门侧,“受吏民投书”,这个器皿当时被称为“缿筒”。他命令衙署官吏如发现有人暗中投入举报简牍,就用铁条钩出或将缿筒砸碎取出。
赵广汉发明的“举报箱”扩大了信息来源,能很快地掌握各种消息。根据这些线索,官府组织力量打击犯罪,使奸党散伙,盗贼不敢作案。没过多长时间,颍川大治,赵广汉威名大振。
足智多谋,知人善任
赵广汉精力过人,经常通宵达旦接见吏民,了解他们的情况。他特别善于“绕着圈”来查究事情真相,比如他想知道马匹的价格,就会先问狗的价格,然后再问羊和牛的价格,最后才问马,通过询问比较,合理推测,马匹的真实价格就八九不离十了。这就是成语“问牛知马”的来历,比喻从侧面推究,得以明白事实真相。
赵广汉对部下非常和蔼,工作上有了成绩,总把功劳归功于下属,下属都愿意和他推心置腹,愿意为他效劳。
赵广汉还知人善任,最能了解部下,每个人适合干什么、不适合干什 么,办事是否尽了全力,他都心中有数。偶尔碰到耍小聪明的,赵广汉都能很快发现,先是委婉劝告,如果还不改,便严惩不贷,部下中不存在有罪而不服罪的。
清廉为官,执法不避权贵
赵广汉出任京兆尹后,把“举报箱”也挂到了官衙大门前。有人举报博陆侯霍禹非法开设酒坊、屠宰场,无人敢管。但赵广汉不畏权势,亲自带人查封了霍禹开的酒坊、屠宰场,并没收全部工具、资产,皇后来为弟弟霍禹求情都被他拒之门外。
不久,他又收到举报官员杜建修建昭帝陵墓(平陵)中饱私囊的信,杜建在官场根基深厚、颇有人脉。建造平陵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杜建指使门客大量倒卖工程物资,从中牟取暴利。赵广汉根据举报信息,通过明察暗访掌握事实,将杜建抓捕归案。但杜建还没被押到牢里,为他说情的高官、豪绅等就纷至沓来,送来大量的钱两和名贵的珠宝玉器。赵广汉拒收一文一物,也没给说情人一点面子,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前提下,将贪官杜建斩首示众。
京兆尹的职责在于管理京城,赵广汉如此执法不避权贵,自然得罪了很多皇亲国戚和当朝显贵,但他威制豪强,使得平民能安居乐业,百姓无不交口称赞。《汉书》《资治通鉴》皆记载说他“京兆政清,吏民称之不容口”,对他评价如此之高。
相关链接
古代的“举报箱”
古代的“举报箱”,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尧舜时期,那个时候叫“诽谤木”。
尧舜时期,官方在交通要道埋设木柱,“责过失、论是非”“政有缺失,民得书于木”,方便民众向执政者表达意见,指出为政过失,议论时政的是与非。
后来这种如同路标一样的诽谤木逐渐演变为华表,成了宫殿门前的华美装饰物。
战国时期,魏国相国李悝制定了“举奸揭凶”的举报制度,在偏僻的巷子里设置“蔽竹”,就是一种圆形的筒,上面留有三寸见方的入口,方便举报者把写有举报内容的竹简投进去。
西汉颍川太守赵广汉为整顿吏治、抑强惩恶,发明了“缿筒”,“状如瓶,为小孔,可入不可出”。挂在集市街巷,方便群众举报,还起到了保护举报信息的作用。
晋朝的举报箱非常类似于今天的路标,当时叫“华表木”,也称作“交午木”。“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埋设的柱子上加一块横木板,方便百姓在上面刻字,刻下举报内容。
唐朝垂拱二年(686),武则天在朝堂之上设立了“铜匦”,“其器共为一室,中有四隔,上各有窍,以受表疏,可入不可出”。
宋朝时期,官府设立登闻鼓,方便民众投诉举报,同时还成立专门的机构来管理登闻鼓。这种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清朝时的登闻鼓放置在督察院门前,每天派御史轮流值班看守。